给女童立规矩是厌童症还是责任心 爱与期望的平衡之道

给女童立规矩是厌童症还是责任心

近日吉祥航空一航班上一名1岁女童啼哭不止,两位乘客将其带到厕所教育的新闻冲上了热搜,许多网友纷纷指责乘客“缺乏同情心”“虐待儿童”,将其打上多管闲事的“大妈”标签,并建议家属报警。但事件竟很快迎来“反转”:航空公司回应称乘客的行为征得了同行的孩子祖母的同意,孩子的妈妈事后也对此表示理解。这下也有不少网友站出来为乘客讲话,并对公共空间里的“熊孩子”表示厌烦。

奶奶全程允许陌生女子厕所教育孙女

究竟是“厌童症”还是“责任心”?两方争吵不休,这也要怪部分报道字眼掺杂情绪,并未真实还原当时的场景。但在笔者看来,既然是公共空间,包括孩子在内每个人的正当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忽视孩子的情感“爹味说教”,抑或是不考虑其他乘客的感受,都不够客观。从乘客发视频的配文来看,有人是“很凶狠地冲过来说孩子”,有人责怪“肯定是奶奶惯的”,视频发布者则自述“用自家孩子玩耍的视频哄孩子,哭声不停才带到厕所”。给1岁的孩子“立规矩”,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但该用怎样的方法?

以及当时的情况下能用怎样的方法?能不能将其抱起来,用温柔的方式安抚?置身情境中,并非所有乘客都能对孩子的哭声置之不理。家里有小孩的朋友都知道,孩子哭起来是“越哭越凶”,不存在“哭累了”“自己停了”这一说,很多时候确实“哄不住”,在公共空间哄孩子则是难上加难。更何况,长时间的啼哭对孩子身心也并无益处,周围的乘客想要搭上一把手,尽管方法并不一定妥当。但也不必将其一棒子打成“厌童”。尊重孩子哭闹的天性没错,保留家长和周围人管教的必要性也没错,说到底,定义“粗鲁厌童”还是“热心助人”,要看当事人究竟是怀着恶意还是善意参与管教。

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管教是常态,然而乘客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机组乘务人员又该提供怎样的帮助?在公共空间中乘客是“主体”,对孩子而言则是“客体”;劝说一个成年人是“交流”,管教他人的孩子则带有一丝“僭越”,这组矛盾一方面反映出个体权利被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孩童人格逐渐“被看见”。近年来,“熊孩子”“熊家长”频上热搜,与其躲在背后“甩脸子”“扣帽子”,倒不如开诚布公,共同想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换言之,一边自己躲避抵触孩子,一边借机怂恿他人对孩子施以恶意,才是真正的“厌童”。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