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 超越发展中国家水平

最新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8.6岁,相比2019年的77.3岁增长了1.3岁,持续保持上升势头。预期寿命是基于各年龄段死亡率预测新生儿平均生存年限,是衡量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及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

对比之下,美国2022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7.5岁,虽较2021年的76.4岁有所回升,但仍低于疫情前的78.8岁(2019年)。这表明,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甚至在某些统计中超过美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 超越发展中国家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在当前环境下尤为难得。尽管有人对数据的全面性提出疑问,但平均预期寿命作为一个相对不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指标,能较好反映出社会分配的均衡状态。全球各国的预期寿命提升多发生在工业化之后,中国的情况则主要在二战后显现,这与儿童存活率的显著提高密切相关。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 超越发展中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重重困难,通过国产化基本药物、强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如“赤脚医生”政策)和爱国卫生运动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国民健康水平。尤其是疫苗的普及与国产化,以及持续至今的计划免疫体系建设,对中国预期寿命的增加贡献巨大。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 超越发展中国家水平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病成为主要健康威胁,我国医疗系统面临新挑战。近年来,政府和医疗工作者共同努力,加强了对这些疾病的研究与治疗能力,扩大了新药研发,深化了农村医疗保障,如新农合制度的完善,体现了社会整体进步的积极影响。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 超越发展中国家水平

此外,医疗领域的发展还受益于高等教育的普及、生命科学人才的培养、医药产业的升级转型以及全社会对农村发展的重视。空气和食品安全的改善也是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不可忽视的因素。

未来,中国医疗保健体系将进入新阶段,需应对老龄化挑战,加强慢性病防控,促进药物创新,适应个性化医疗需求,这些都是复杂而紧迫的任务。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路径,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