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高尔夫俱乐部附近发生枪击事件 美国政治与社会的深层透视

9月10日,美国总统大选首场电视辩论在特朗普与哈里斯之间展开。此番辩论背景复杂,涵盖了近期的枪击事件和竞选团队的变动,标志着两党竞选格局的初步稳定。哈里斯凭借精心准备的形象和检察官生涯磨练出的演讲技巧,在辩论中表现稳健,使得选举结果更加难以预测。鉴于全球局势正步入一个动荡变革期,今年的美国大选吸引了全球目光,但美国政治舞台上的喧嚣和频繁出现的突发事件,让人难以透视其真实的国家面貌。

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华人教授张泰苏在访谈中分享了他对美国大选及美国政治运作逻辑的看法。他认为外界通常高估了特朗普的政治影响力,并低估了民主党的组织协调能力。两党的政策导向和意识形态正在经历重塑,两党共识逐渐消逝,但仅从选举政治视角审视美国,难以触及国家本质。美国作为一个“小政府”国家,其国家机器和经济社会体系相对独立于选举政治之外。近年来,随着大资本与精英层形成的“架空联邦”共识,行政国家和司法权得到了强化,无论谁当选总统,都只能对政策做细微调整,难以实现根本性变革。这种体制累积了民间的不满情绪,也是特朗普民粹主义口号获得底层支持的原因之一。

然而,特朗普代表的民粹主义力量未能持续发酵,部分原因是特朗普自身政策立场的回归主流,以及美国相对优越的内外环境不足以催生强烈的民粹主义浪潮。未来,若美国能再次抓住机遇,通过树立外部敌人缓解内部压力,经济和社会问题或将得到缓解。目前,美国对外转移压力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尽管两党对华政策立场趋同,但这并非基于意识形态,而是对华战略竞争的共同认识。中国需深入理解美国独特的政治生态和国家运行逻辑,以便在长期的互动中找到平衡点。

在政党重组与选情预期方面,张泰苏指出,自2016年起,每一场美国大选都被视为决定国家未来的生死较量,这在历史上并不常见。当前,两党在代表性和组织结构上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民主党的高效动员和团结在哈里斯接替拜登成为候选人后体现得尤为明显。相比之下,共和党显得较为分散,对特朗普个人的依赖较大,党内深层分裂若失去特朗普的凝聚力,可能会变得更加明显。今年大选结果仍充满不确定性。

张泰苏还分析了美国政治制度层面的运作逻辑,强调美国选举对国家机器运作影响有限。美国政治的核心在于精英阶层,特别是大资本和财团的操控,他们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锁定政策,确保无论选举结果如何,都不会对美国的基本制度产生实质影响。这种机制导致政治上的激烈辩论往往流于表面,无法触及根本的社会经济问题。特朗普的民粹主义尝试挑战这一“深层国家”,但随着政策立场的回归主流,其革命性力量减弱,更多表现为一种情绪宣泄,而非制度性变革。

关于中美关系,张泰苏表示,无论哪一党执政,对华政策的基调已基本确立,即视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虽然两党在具体手段上可能有所差异,但遏制中国的共识是明确的。中美关系在未来十年的核心逻辑不变,双方需要在竞争中寻找稳定的平衡点,尤其考虑到两国作为核大国,有能力管控冲突,避免局势急剧恶化。在此背景下,中国需持续关注并适应美国政治动态,为长期的互动制定策略。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