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班,上课去!“尔滨”青年夜校:解锁八小时之外的精彩

  今年夏天,“青年夜校”在哈尔滨的一群年轻人中“火了”,许多课程上线即“秒没”。

  非遗手作、书法摄影、形体美妆……五花八门的夜间课程自带吸引力,与卸下白日忙碌的青年朋友一拍即合。曾经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夜校”,打开了冰城青年夜生活的新方式,提供了青年更好发展的新途径,正成为青年八小时之外的“充电站”。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团组织已开办夜校80余期,参与人数1500余人次。

  开冲!高性价比“兴趣班”

  夜幕落下,华灯初上。哈尔滨青年宫的教室里授课正酣,老师在讲台上细致讲解,青年们在课桌前认真学习。今年7月,“尔滨青年夜校”首期班在哈尔滨青年宫正式开课,书法、绘画、舞蹈等课程一经推出,不到半天全部报满。受欢迎的背后,不仅源自青年朋友充实自我、拓展视野、提高认知、寻求放松的主观能动性,还得益于“高性价比”的师资配备和细致入微的课程设计。

  “脖子挺直,胸打开。”在哈尔滨青年宫的形体课堂上,2012新面孔中国模特大赛全国总决赛亚军吴思怡指导学员站姿走姿、提升气质风度。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青年之家的非遗课堂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金凤“手把手”教授学员和泥、搭架、塑型等技艺。在香坊区健康路街道青年之家的美妆课堂上,有20多年从业经验的化妆师金智德讲解了“手残党”也能轻松掌握的化妆技巧。在呼兰青年创业基地的摄影课堂上,双娱影视传媒创始人于清文分享拍摄视频的参数设计、常用构图和剪辑手法等。

  专业教师、行业大咖、业界翘楚、非遗传承人……各行业多领域“名师”纷纷走上夜校的讲台,将专业知识、全新技能以轻松的方式传递给青年朋友。“学员们十分认真,全身心投入学习——青年夜校为青年们开辟了一个可以自主学习、自由交友的社交空间,我很高兴能够参与其中,用传统文化滋养青年,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软笔书法教师任静说。

  为了让课程更贴近青年喜好、符合青年需求,各级团组织还通过现场交流、调查反馈等形式,为青年朋友量身定制“菜单”,确保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能让青年们眼前一亮、学有所得。

  “大家喜欢什么,我们就推出什么。”团道外区委综合办公室主任关凯麟说:“我们将立足道外实际,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授课形式,推出非遗文化体验课、公文写作系列课、魔术教学互动课等特色课程,满足青年的学习需求和精神需求。”

  别卷!向“班味儿”说再见

  “再回到课堂,有种回到学生时代的感觉。”8日下午,打好卡离开单位,周子豪没有回家,而是直接来到青年宫,参加软笔书法课程的第三节课学习。“工作之余,我总想给自己找点别的兴趣,看到‘尔滨青年夜校’推出的课程,我马上就报名了。”

  关注青年的需求,让青年人在工作之余有习得一技之长、丰富精神生活的机会,正是“尔滨青年夜校”的设立初衷。优质的课程内容、专业的师资力量、实惠的价格吸引了广大青年相聚在各处“夜校”,大家因同好集结、以技艺会友,把夜校课堂变身社交平台,收获满满的技能、友谊和快乐。

  “青年夜校的品质有保证,课程设置丰富有趣,完全不用操心授课老师、学习材料等——每周抽出几天时间来青年夜校学习,已经成为我的固定节目。”对非遗文化十分感兴趣的小周想体验一次做扎染的过程,但一直被“手工坊”不菲的费用劝退。看到“尔滨青年夜校”开课的消息,她和同事小程第一时间报名,并幸运“中签”。初次接触扎染,小周直言扎结、染色等技艺比想象中更难更复杂,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放松了心情,还陶冶了情操。”

  晚7时,形体课结束,学员们仍在意犹未尽地讨论“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的要领。一周前,小张如愿抢到形体课,成为班上“唯二”的男生。从无所适从到“走路带风”,只用了两节课。“其实我有点‘社恐’,但老师夸我走得挺有范儿”,小张略显羞涩地说,他希望通过在“尔滨青年夜校”的主动社交,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

  “上班朝九晚五,没机会结交新朋友,青年夜校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交友途径。”“Yogurt”和“苏玺”两个女孩因相同爱好在“尔滨青年夜校”上相识,两人都觉得是课堂之外的收获。最近,她们正查看其他区的青年夜校课程,打算选择感兴趣的一起报名。

  “学习软笔书法需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能够让我放空自己、撇去浮躁。”自认为是“工作狂”的刘建文经常出差,很少有休息时间,他希望通过听课来缓解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同时拓展社交圈子。“平日里,要不就与手机为伴,要不就和朋友唱个K、烧个烤,来青年夜校与同龄人一起学习技能、分享生活,比撸串更‘香’。”

  相融!引导带动青年与城市共同成长

  今年3月,团中央基层建设部发布《青年之家·青年夜校项目实施指引》,让“夜校”这个颇有年代感的词汇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团哈尔滨市委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探索打造“尔滨青年夜校”品牌,面向青年朋友开设普惠类学习课程,帮助广大青年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解锁八小时之外的精彩。

  “青年夜校不与考试、职称挂钩,是青年们自主自愿的选择,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技能,还能放松身心、收获情绪价值。”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丁继成认为,青年夜校的“翻红”恰逢其时,反映出年轻人充实内心、自我提升的精神追求。“青年夜校不仅能够提升年轻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鼓励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还能使得年轻人专注于兴趣本身,获得纯粹的快乐,为自我调适、自我突破和自我成长积蓄能量。”

  为了让“尔滨青年夜校”持续长久,团哈尔滨市委聚焦青年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需求和兴趣爱好,在时间安排、场地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贴近广大青年,坚持质量为先、宁缺毋滥,做到寓教于学、寓文于课,让青年便于参加、乐于参与,信得过、学得好,引导带动青年们更好融入城市、与城市共同成长。

  “‘尔滨青年夜校’会一直办下去,而且会越办越好。”团哈尔滨市委青年发展部负责人张莹莹表示,“尔滨青年夜校”将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多元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整合各方资源,通过招募教育师资、青春达人、社会力量等“青春合伙人”,充实青年夜校专业化师资和工作力量,创建青年成长“充电站”、青年发展“服务站”、青年生活“交友站”,努力将青年夜校带来的青年流量转变为助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青春力量。

  哈尔滨日报记者 阴祖峰 文/摄/视频拍摄制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