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沂水间的“青春对谈”

  “卷一张煎饼,可以包裹餐桌上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也可以容纳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家国天下,更满含着在外的山东游子割舍不下的家乡味道。”几位身着红色实践队服的大学生正以不同的视角推介山东特色食品——煎饼,而身后的大屏播放着他们的调研vlog。日前,一场特殊的跨时空、跨领域的“对谈式”直播正在蒙阴县进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十余名硕博研究生打破“次元壁”,开启了一场全景式青春对谈特别活动。

博士生服务团成员在推介煎饼、光棍鸡等特色美食

  此次“青聚崮乡·共话沂蒙‘青春对谈’特别直播活动”在编排、内容和嘉宾邀请上都精心设计,内涵丰富、视角奇特,除了“大学生主播”亲自体验、推介特色农产品,更是将实践调研中的人、事、景融入直播中,全面展示了蒙阴县在长期践行沂蒙精神下的发展变迁,以较强的历史延展、空间分辨和专业剖析吸引了众多观众。“这是我们第三次在齐鲁大地开展助农直播实践,从‘田野式’到‘文化传承式’再到‘全景对谈式’,希望能够实现助农直播从‘品牌富农’到‘产业强农’和‘精神兴农’的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博士生尹永跃介绍。

“青聚崮乡·共话沂蒙‘青春对谈’特别直播活动”主会场

  直播以沂蒙精神引领下蒙阴县发展振兴的时间脉络为主要线索,贯穿沂蒙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奋勇支前,到开启老区脱贫致富伟大实践,再到新时代科技、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新路的三大样板篇章,还邀请了蒙阴县在精神传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极具代表性的嘉宾做客直播间,全方位、多视角展示新时代大美沂蒙的锦绣画卷。直播间内,“沂蒙精神百校行”志愿宣讲团创始人李伟分享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们“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人故事;科技副县长赵海平教授讲述全县“四雁工程”振兴之路,梅花鹿产业做成乡村振兴大文章的生动实践。实践团成员和嘉宾侃侃而谈,将实践过程中所见所感的鲜活的案例娓娓道来。“这次的直播是基于我们五天来在蒙山沂水间最真实的感触,在这片神圣的红色沃土上,不但诞生了老一辈革命家,更孕育了新时代产业发展的能工巧匠,也将会是‘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最好课堂。”博士生服务团临沂分团团长郝玲介绍。

博士生服务团成员与嘉宾进行对谈

  此次直播在空间上则通过连线分会场的形式,“全景式”的直观展现沂蒙革命老区在红色文旅、产业转型、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成就。五湖四海的网友齐聚“云端”,随着实践团成员闪现大田庄村的万亩桃园,品尝“蜜桃之乡”的累累硕果;倏尔又来到全国文明村百泉峪村,远眺“点绿成金”的两山实践。“刘书记,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蒙阴的蜜桃的特点吗,哪些品种好吃呢?”实践团成员赵宇男、崔丹宁、孟祥毅头戴草帽,穿梭在桃林的荫凉中。在他们身旁,来自垛庄镇古泉村的“兵支书”刘元华摘下一个新鲜的黄桃,“咱们蒙阴蜜桃就是个大味美,两个字好吃!油蟠、黄金密、锦绣......哪个品种都可以说是来自‘北纬35度的甜’。”此次直播活动吸引了近3000人收看,点赞量超过1.5万余次,直播间评论区讨论热烈,更有不少网友直呼“上链接”:不但在主会场看到成品桃,更能来到种植地亲眼看到生长环境,还学到蜜桃的挑选技巧,期待品尝!

  据悉,自7月28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一行深入蒙阴县,先后来到蒙阴县旧寨乡、桃墟镇、坦埠镇、野店镇、垛庄镇等7个镇街,围绕桃产业、鹿产业、兔产业等当地特色产业展开深度走访调研,了解蒙阴县在沂蒙精神引领下,依托当地特色资源禀赋,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红绿特”的发展路径,力图通过多学科视角解读蒙阴县乡村振兴新路的生动实践,为振兴革命老区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未来,我们将根植地方需求,深化校地合作,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大学研团工委副书记邓好然谈道。(文字/尹永跃 郝玲 供图/中国人民大学)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